《UFO 50》:是一封写给电子游戏的情书,但不是给玩家的
我对《UFO 50》这部作品的评价可能比较复杂,首先我个人不太喜欢它,其次它的确是今年独游作品中非常出挑的一作: Mossmouth打造(Spelunky、Downwell和Catacomb Kids的开发者都有参与),情怀满满的50 in 1,以及MC的91均分和TGA年度独立游戏提名。虽然在《小丑牌》跟《动物井》面前它也只有陪跑的命,但这个提名的确让我知道了它,然后就悲剧了。
简答来说,我觉得电子游戏发展了这么久,庆幸历史的车轮是在滚滚向前——那些所谓的“复古“游戏,还是安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吧。
像素原教旨主义玩家的特供菜
复古游戏在如今已不算陌生,几乎每年都会有那么些狂热粉丝捣鼓出来几部作品,时刻提醒着玩家这些古早游戏存在的意义,其中不乏《信使》这样联通“古代“与现代的革新之作。而《UFO 50》的体验则比较接近传统街机,虽然也是用32 bit的像素画面来呈现8-bit风格,不过在操作手感上也刻意”做旧“,不得不说这是我认为本作的最大败笔。用我某位好友的话来形容:可以复古画面,不能复古手感。
由于G胖提供了2小时退款机制,虽然你打通关需要花上不少时间,但假如你是慕名而来或者想挑战一下自己,我觉得你只需要体验一下前三个游戏就好。第一个作品差点就没把我劝退,作为一款横版平台跳跃,游戏并没有设计很复杂的关卡,而是基于与敌人间的身位互动让玩家找到过关诀窍——除了硬核以外,手感实在是太TM的僵硬了;第二个作品是回合制地牢,坦白说我觉得有些意义不明,操纵方式还非常的反人类,全程无法用键鼠操作,让你体验红白机时代原汁原味的感受;第三个作品是横版卷轴射击,还有弹幕和平台要素,但一方面手感僵硬,另一方面内容也实在稀缺。
总之,手感僵硬、内容过少,便是我对前三个游戏的初印象。而另一个非常深刻的记忆点,大概就是「上古时代的玩家们真TM的硬核」——毕竟那是一段没有攻略可以辅佐、硬生生在一部卡带上耗上几十个小时的纯粹游戏时光啊!
电子游戏的百科全书
《UFO 50》最大的意义,或许就是作为「游戏博物馆」安然躺在玩家的库存里。独立游戏名作Spelunky、Downwell和Catacomb Kids的开发者们聚在一起,总是要搞点事情才过得去。而它们显然也深谙游戏设计之道,并不是不懂玩家的一些需求——说到底是艺术家的完美主义精神作祟罢了。所以说,本身游戏就没有朝着取悦大众的方向前进,它们只是安静地记录、陈列,那么我们让它继续安静地美丽就好了。与其说Mossmouth想要让玩家感受复古游戏的魅力,更不如说是一段对游戏发展历史的见证:从平台到解谜到RPG,甚至还有早期ROUGE,这些类型如今都已成为经典,但它们的原初版本是什么样子的?至少这一点,你在《UFO 50》中可以找到答案。
性价比到底如何?
OK,那既然这部作品其实对大部分玩家来说不那么适合,所以其性价比到底如何呢——92元的售价可不便宜。可是,你要知道它是「50 in 1」,平均一个游戏不到两块钱!那么接下来问题很简单:这里面的每个游戏,都值得玩家花上这两块钱吗?我想答案大概还是肯定的。虽然它们手感很烂,但完成度确实不低,也展现了Mossmouth深厚的设计功底,简单玩法之下确实能挖掘出一定乐趣;实在不行,它也可以作为「电子游戏博览馆」,安静地躺在你的库存里。
但假如你对游戏比较挑剔,单纯认为这是一部「独立作品」,那浪费接近100大洋去买一个自己根本不想打开的游戏,听上去似乎也得不偿失。于是最终,看你是属于实用主义者,又或者是像我一样的仓鼠玩家,或者单纯是复古像素游戏的狂热拥趸,这决定了你的购买路线。
总结
想了很久,最后还是给它来了个推荐,毕竟我也不会比那些91分的媒体们更懂行。但对于普通玩家来说,购买之前建议至少先对它有一定了解,不仅是游戏类型,还包括其中一些小游戏的具体玩法——如果都不是自己菜,那确实没必要为了自己的情怀买单。